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岁月如歌 >> 正文

武汉侨校高一(1)班逸闻趣事录(连载三)一份侨缘 一段历史 一生侨情

 时间:2018年08月31日 16:18   作者:李恩   点击:[]

一份侨缘 一段历史 一生侨情

    

原载2004924日《深圳侨报》(环球侨讯)版

《代前言严纪惠老师的来信(2005319日)》

    

  19607月大学毕业,正当我憧憬未来时,我被分配到武汉华侨学校,从此与侨生结下了一份侨缘,书写了一段历史,织就了一生侨情。我以此为骄傲,以此为光荣。我与我的侨生总是脉博相连,心理相通。45年来,我脑子里想著他们,心里挂念著他们,口里讲著他们。下面就是我在梅园公园与偶遇的《深圳侨报》记者李恩的自然舒怀。

    

   《原版编者按》

    

  如今当人们提起华侨和与之有关的事物,感觉已有些生疏和漠然了。然而对一些侨务工作者,老华侨或者曾经有过海外关系的人们来说,却是他们永远的情怀,需要他们一辈子去注解。曾经是上世纪60年代华侨学校一名教师的严纪惠老师就是生动写照。

   

  在深圳梅林公园,有一位年老健身活动的领舞者,她就是年过花甲的严老师。每天一大早,她就带著一群老人在公园起舞了。认识严老师是个偶然的机会,那天早上随母亲到梅林公园晨练,因母亲参加了严老师组织的健身活动,便把我介绍给严老师。严老师一听说我的工作和字有关,突然兴致来了,就像打开了话匣子,我们俨然成了忘年交。原来严老师曾是上世纪60年代武汉侨校的一名教师,因为这一份侨缘,严老师对华侨两个字有深刻的理解,那种特殊的情感,至今无法释怀。

    

  严老师跟我讲起了那段历史。1959年,国际上妄图孤立中国的势力掀起了反华,排华逆流,侨居海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遭受迫害。国务院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需要,在国内兴建和扩建了华侨农场,兴办以华侨为对象的华侨学校。国务院决定在武汉市筹建湖北归国华侨工业学校,这便是武汉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(简称武汉侨校)的前身,1962年工业学校改为华侨补习学校。

    

  武汉侨校的建立包含著祖国和人民对海外华侨的极大关怀和厚爱,也包含著海外侨胞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任。196010月,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被分配到侨校任教,就在这时,还是23岁年轻大学毕业生的严老师适应形势的需要,分到了侨校任教。同年底侨校接待了第一批归侨学生,开始上课。从1960年底开课至19667月累计接收了来自印尼,泰国,缅甸,新加坡,马来西亚,蒙古,柬埔寨,老挝,越南,印度和朝鲜等10多个国家的学生1800多名。

   严老师说:我永远忘不了1960年底,在武昌首义路招待所接待的第一批侨生。这批侨生远离父母,年龄参差不齐,又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踏上祖国大地,一切是那样陌生好奇,加上当时祖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强烈的反差和不适应,使这些孩子们常常想家,甚至有的哭鼻子。这种特殊情况,要求我们既要有当老师的师德,又要有当大哥来教育抚爱他们有大姐的疼爱感情。因此,我们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。”

   

   严老师跟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是 《伟大的祖国》。严老师说因为是第一次上课,面临上百名侨生,不免有些紧张:一怕讲不好,二怕侨生闹。谁知侨生们一个个瞪著双眼,聚精会神!那种情景她至今记忆犹新。除了授课外,老师和学生就是手牵手,肩并肩一块去参观长江大桥,瞻仰烈士墓;有时也一起郊遊,唱歌,在遊玩中教育这批特殊的学生,使他们能较快适应环境,少想家,安心下来学习。随后,新的侨生一批批到来,大家又积极投入到建校劳动中。

  文革期间,侨校遭到破坏,学校瘫痪。19715月,武汉华侨补习学校宣告结束,完成了其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接待,培训,安置归国华侨学生的使命。而侨校当初培养的一批批学生不断考上全国各大专院校,分配到各工矿企业,上山下乡或出国定居。如今侨校师生遍布大江南北,港澳及世界各地,成为沟通海内外的力量。几十年过去了,回顾那段难忘的岁月,后来参加校友会的严老师当年的学生们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;说严老师不但是一位好老师,也是敬爱的大姐姐。后来当了中国外交官的学生陈浩琦甚至撰文说:严老师对他的政治启蒙教育,对他的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。     

   一段历史,促成了一份侨缘,也织就了严纪蕙老师的一生侨情。她如今还不时打听侨校学生的情况,牵挂他们的家庭,孩子,工作。学生们也会来信来电,鲜花和贺卡都凝聚著浓厚的师生情谊。已是67岁的严老师说:人老了,梦也多了;经常会做一个十分雷同的梦,梦见自己当年在侨校与归侨学生在一起嬉笑娱乐,有时竟会被笑醒了。     

    

上一条:武汉侨校高一(1)班逸闻趣事录(连载七)逍遥日子裡的二则逸聞趣事 下一条:武汉侨校高一(1)班趣事回忆录(连载一)前言

关闭